谢娜穿黑丝被群嘲!我们的审美,什么时候变得如此苛刻了? 🤔
你有没有刷到过这样一句话?
“一露黑丝被嘲上热搜?谢娜到底哪里错了?”
是啊,谢娜不过是在《乘风2023》舞台上穿了一次黑丝袜,那些刺耳的声音就像找到了靶心一样蜂拥而至—— “矮胖”、“大妈感”、“比例太虐”……键盘敲得噼里啪啦响,仿佛她犯下了什么滔天大罪。
但仔细想想,明明舞台灯光下自信闪耀的她,和“丑”根本沾不上边。为什么我们会对一位认真工作的女艺人,仅因一次着装选择就报以如此赤裸的恶意?这到底是谢娜的问题,还是我们病了?
谢娜遭遇的,绝非孤例。还记得那个曾经被赞誉为“女神”的名字——李玟吗?去世前曾多次被网友调侃“身材走样”、“颜值崩塌”。当她用尽全力站在舞台之上,有些人的关注点永远在挑剔她那“不再完美的腿形”或“增多的皱纹”。
在2023年巴黎时装周上,古力娜扎一件大胆的牛仔腰饰穿搭迅速引爆网络。有人欣赏她的时尚态度,但令人窒息的是,仍有无数评论围绕着她的身材展开赤裸裸的攻击:“穿成这样是想红想疯了吧?”“这么暴露真的合适吗?”“腰不够细就别硬撑了!”仿佛女性身体存在的唯一意义就是接受旁人冰冷尺度的丈量。
我们这个时代,好像陷入了一种“审美偏执”:荧屏里的美仿佛被套上了统一模板,“白瘦幼”三个字像刻在石碑上的教条,任何偏离这种狭窄定义的存在,都会自动触发刺耳的警报声。
所以当年轻女星露腿露腰时,赞美铺天盖地;而当中生代甚至成熟女星同样选择穿一件黑丝展现自我时,迎来的却是毫不掩饰的“审判”与无情的嘲讽。这份标准背后的逻辑,既荒诞又残酷。
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巨大的撕裂感?
背后其实是根深蒂固的偏见在作祟——对于女性“年龄与状态”的病态关注成了一种精神枷锁。
仿佛女人到了一定年龄就只能默默退居幕后,保持低调才算“得体”。那些所谓的批评声,仔细听听:“太敢穿了”、“不像话”、“都这年纪了还招摇?”字字句句都在用无形的刀重新刻画出女性隐形的活动边界。
然而这种狭隘偏见的恶果,最终会如同回旋镖一般打在我们每个人身上: 被压缩的表达自由: 当每一次穿衣都要深思熟虑“别人会不会骂我”,衣服还能不能成为自我表达的工具? 自我价值的迷失: 当外界的标准变成唯一标准,真实的自我只会变得越来越模糊不清; 被束缚的审美可能: 当社会审美只剩单一选项,所有人都只能活在单调枯燥的世界里。
美从来不该是流水线上的复制品,它是流动的山川,是千瓣绽放的万朵桃李。
我们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勇敢的“谢娜们”,在聚光灯和非议声的交错下,依然坚定地迈开步伐: 在真人秀里大方穿着吊带坦然微笑的杨幂曾说:“身体属于我自己,评价与我无关。” “浪姐”舞台上瞿颖以54岁的年龄自信宣言:“年龄只是个数字,我的心永远年轻!”她每一次昂首挺胸走过舞台,都是对刻板印象的一记响亮的耳光。
她们正用自己的行动,把大众审视的目光一点点掰开、重塑。她们告诉世界:美,本就生而多元。
这远非仅仅关乎几个身处娱乐圈的女性,更是一场属于每个人的灵魂拷问: 当我们下意识想对女性“衣品”或身材指点一番时,能否先停一停,听听内心的声音:“我是否正在成为制造焦虑的一分子?” 我们是否真的能接纳自己?那些对镜自审时的百般挑剔,是否也来自外界不健康标准的规训? 我们是否敢以更宽广的胸怀去理解不同形态的“美”,为真正意义的多元共存创造呼吸的空间?
说到底,谢娜身上的那件黑丝袜不过是一块布,真正刺痛我们神经的,却是深植于人心中的固化标尺与莫名恶意。
真正的美在敢于挑战世俗目光的瞬间最闪亮——它本就该舒展成万紫千红的样子。
愿下一个“谢娜”站上舞台时,迎接她的不再是冰冷的尺子,而是真诚的掌声和发自内心的赞美。
每个不愿活在别人标准里的灵魂,都是冲破审美牢笼的勇士。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