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黑丝

mysmile Otaku Male Tech Life 38

当“黑丝”占领公园:我们正争夺的不只是一张长椅!

你精心规划的公园晨跑,可能正被一群意想不到的人群打断:年轻的姑娘们身着精心裁剪的黑丝短裙,在长辈们惯常遛鸟下棋的角落摆出造型。镜头前光芒灼灼,背景里却是不知所措的爷爷和皱眉摇头的退休老师。空气静默,却像藏着刀剑。终于,一位忍不住的阿姨站起来:“我们平时坐这儿聊天呢!你们让一让好吧?”对方却轻轻一扬眉:“阿姨,这是公共地方呀?”

这不是杜撰的场景。从上海襄阳公园到成都人民公园,再到各地社区中心绿地,“黑丝拍照潮”正和晨练、休闲的原住民们暗暗争夺那片阳光下的长椅和转角绿地。公园相亲角的阿姨们发出警报:“穿黑丝的姑娘又来了,小心点!”这不是敌意,而是深深的无奈和警惕。

在这座传统宁静的城市休闲空间,新一代表达自我的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形态汹涌席卷而来。公园曾经是慢节奏生活的代名词,如今竟变成了镜头下时尚角逐的秀场。两条轨迹在光天化日下交汇,冲突几乎不可避免。

为什么“黑丝风景”在公园安营扎寨? 答案或许藏在你的社交推荐流里。小红书上约拍关键词下,“公园”“松弛感”成了流量密匙。摄影师@城市记录者小林坦言:“公园景深有层次,生活氛围又真实自然,背景里散步的人、绿树石椅都让画面生动自然。最重要的是——免费!” 对于想追求高性价比创作的小团队或个人博主,这几乎等同于天堂。

某社交平台上一位年轻摄影博主的独白印证了更多真相:“我预算有限,也想拍出高品质照片。专业影棚租金高,咖啡店又需要频繁购买场地消费,公园几乎没有额外成本。清晨光线尤其迷人,而且晨练的大爷大妈其实不构成拍摄干扰……反而多了背景故事感。”

年轻人的审美观念也在悄悄转变,精致铺陈的摄影场景或许正在悄然让位。一个真实存在的场景是:公园午后,一组身着薄纱材质的年轻人在树下调试灯光准备拍摄。“这里自然真实,不需要搭昂贵背景就能表达想法”,带队的摄影师说,“现在年轻人已经厌倦过度包装的虚假,真实公园背景恰恰能衬托这种不完美的美感。”

这种低成本“创作自由”带来的却是现实中实实在在的空间侵占矛盾。当上海襄阳公园的老年居民准备在熟悉的长椅坐下休息时,一群年轻模特早已占据了位置,布光灯架挡住了小路。老人们的温和提醒却被轻松挡回:“公共空间,大家都可以使用。”老人们习惯了宁静散步的路线上突然多出三脚架,那些晨练打太极的节奏被闪光灯频繁打乱。两代人隔着一道看不见的墙:你谈秩序,我要自由;你求安静,我要表达——我们似乎说着不同的语言,争夺着同一片阳光下的公共归属权。

更深层观察,你会发现这场冲突不仅是观念差异的争吵。城市加速扩张的脚步越来越快,真正服务于普通居民的休闲空间实际上少得可怜。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大城市中心区域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普遍不足10平方米,而大量网红公园的出现不过是把有限公共资源变成更耀眼吸引流量的焦点。当公共环境资源被流量经济暗中重新分配,普通人的休闲需求逐渐让位于被数据量化的“线上表演空间”——公园长椅上坐的不再是需要休息的老人,而是为拍出爆款照片的黑丝女孩们。我们共享的城市空间何时开始无形中“向流量倾斜”?这种沉默的转换值得我们忧虑。

城市公共空间,从来就不该是任何一方的私人秀场,也不是少数人的专属领域。这场关于阳光、长椅的争议呼唤的是公共交往空间的规则重建:

公共空间之美,在于允许所有人轻松呼吸、自由活动,没有谁应该因他人追求自我表达而被挤出熟悉的角落。真正的解决之道,或许是在闪光灯、单反相机和黑丝长裙占据的长椅旁,也能为晨练太极拳的老人、追逐风筝的孩童保留一方舒展自如的乐园;年轻人拍摄创作的边界感需要自觉树立,理解空间本就属于所有人,创作时需要自然考虑他人的空间舒适;城市管理者需要倾听多方声音,避免资源分配向少数声量倾斜。

真正属于大家的公园,不该是任何群体单向演出的舞台。

别让下一次在公园享受午后的阳光时,却看见熟悉散步的大爷大妈因躲避拍摄团队而绕路走过。城市空间共享的文明公约,就在我们每个人迈出的半步理解与善意之中。

城市之肺需要自由呼吸的空间,文明的真谛并非各自独唱,而是在拥挤的舞台上,依然能为彼此留出转身的缝隙。

发布评论 0条评论)

  • Refresh code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